WFU

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

外語溝通能力的七種訓練方法


「學語言就是要拿來『溝通』」,這句話相信大部份人都同意,可是有太多的語言課程,教給我們價值的都是「學語言就是要拿來『考試』」。

現在很多機構也設計出不需要溝通能力就可以考的考試,日文檢定、Toeic都是如此,只要會讀會聽(輸入),不需會寫會說(輸出)。你有單方面接受資訊的能力,不需要會透過說、寫表達自己,就可以得到語言證照。

不是說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嗎?這算哪門子溝通能力?

所以常聽到有人說日檢、Toeic考很高分,卻不敢去做外國業務類的工作,因為他們不會寫商業書信、也不敢打電話給外國客戶,花費這麼多力氣去念書、補習、考證照,語言卻用不出來,很諷刺。

為了培養學生的「溝通」能力,我最近這幾年,一直嘗試在課堂的活動、作業、期中期末報告上面多元嘗試。

以往我們對語言課作業的印象,好像都脫不了抄寫生字、克漏字、閱讀測驗等等。既然要訓練的是溝通能力,出那種抄抄寫寫機械式的作業就毫無意義,這樣的考試方式也完全考不出溝通的能力。

以下我分享幾種我最近在自己的班級上應用的方式:


一、透過FB群組繳交錄影作業


這最先其實是戴金惠老師給我的點子。每一個班級我都設一個群組,定時出題讓學生分組拍片,主題就是課本課文的延伸。為了拍片,學生需要打草稿、寫劇本,拍片的過程,學生需要反覆練習,會NG需要重拍,這就是我要的練習過程。學生需要跟組員協調,在片中需要對話,剪接時也需要考慮句子的連接合不合理,這樣的過程,完全都是溝通的訓練。

這是我去年某班學生拍的作品,主題是便利商店,可以想像他鼓起勇氣用中文去跟店員要求拍片之前,自己先演練了多少次,而且這樣的作品,可以成為他中文課永久的紀念,他可能不會記得中文課學了什麼生詞語法,但他應該會記得他在台灣的便利商店拍了一部片,或許以後還可以拿出來給孩子看。

拍完影片之後,如果還想讓學生練習聽力,還可以出聽寫作業給學生,不過這個聽寫是用打字的,讓學生互相看同學的作品,在下面留言寫出聽懂的句子,同學還可以互相按個讚或是幫忙改錯字,這也算是一種溝通能力的訓練。




反正學生每天都掛在FB上,如果他掛在FB的時間,能有一點點分給練習中文,中文就像是進入他的生活,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只是一個上課使用的語言。


二、讓學生走出教室做問卷


有一堂課的課文談到怎麼問路人公車路線,去某某地要搭什麼公車,這種話題就最適合透過問卷方式來練習,我請學生先想好自己很想去但是還沒去過的一個地方,然後走出教室,去問那些路過的台灣學生:「請問到XXX,要搭什麼公車?」並請學生把答案記下來,回到教室再與同學分享,這樣還可以順便搜集到實用的旅遊資訊。而且學生下次去旅行時,就真的會敢用中文去問路。



三、給學生兩個週末去認識一個新朋友


課文裡面教了一大堆認識新朋友可用的句子,但是學生沒有新朋友要怎麼練呢?有時候不逼學生一下,他們就會一直混在自己母語者的社交舒適圈當中。我曾經出過這樣的作業:給學生兩個週末的時間,去參加活動也好、在自家大樓電梯搭訕鄰居也好、去常去的咖啡店跟工讀生聊天也好,一定要去認識一個新朋友,問他五個我指定的問題,之後回來上課時再跟全班介紹這個新朋友。


四、安排校外教學 讓學生打電話預約


我們在新竹,每學期必排的行程,就是去觀光米粉工廠體驗DIY做米粉,這需要先打電話預約行程,我就會先把要講的句子教好,上課時我用我的手機撥好號碼,開擴音器,讓大家合力跟對方對話,完成預約任務,順便問一下對方交通方式,之後再請他們寫成訊息貼在我們班級的FB群組上。





我們也去了北埔體驗客家擂茶文化,讓學生在擂茶店裡面,直接跟老闆學做擂茶,比老師大費周章帶材料到教室講一百遍還有用。





五、請母語者到班上當特別來賓


在台灣學西班牙文的學生,走出教室沒有該外語的環境,只好把母語者請到班上來與學生互動,順便也讓學生聽聽看不同國家西班牙語的口音。這一天教的語法是未來式,剛好就讓學生訪問這位宏都拉斯朋友對於未來的計劃,原本只是生硬的未來式動詞變化,立刻就會變成有真實意義的語句。





六、角色扮演


演戲必定包含溝通,除非是獨角戲。








七、玩遊戲


玩桌遊、排字卡、小組競賽,只要需要團隊合作,就會有溝通,玩大富翁練習買賣,玩排字卡練習句子的順序,比賽則是什麼語法都能練,好玩就會學得快、就會記得久。









以上方式提供給老師們參考,每一種方式發揮創意,都還可以再變形延伸成更多溝通能力的訓練。希望學生會使用這個外語,就派給他們必須使用這個外語的任務,抄寫、機械化的作業,就只能訓練抄寫能力,不會自動變成溝通能力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看完文章有想法嗎?歡迎理性討論,讓更多人一起成長!